青春励志网,励志的人都在这里!
微信公号:w7lizhi - 青春励志 - 中小学作文 - 范文大全 - 收藏本站
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: 青春励志网 > 心灵鸡汤 > 友情故事 > 文章内容

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——我所认识的邬惕予先生

作者or编辑: 青春励志 发布: www.7lizhi.com 时间: 2013-01-21 阅读:

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——我所认识的邬惕予先生
 
我认识邬惕予先生有半个世纪了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,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新化县最边远的田坪小学教书。老校长康造新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,茶余饭后评点区内教师,常说:“最厉害的还是温塘完小邬先生,书读得好,字也写得好,一笔欧阳询,盖过好宽!”这个邬先生便是邬惕予。那时候人们彼此习惯称同志,叫人先生,常有一种“非我族类”的歧视。但对邬则不是,多的是敬重,或多或少也还有一点点对他那常常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迂气的调侃。邬先生大我十来岁,面容清癯,身材瘦长,不大修边幅,加上说话斯斯文文的,让人觉得比他实际年龄要大很多。后来每每看到他,常想,第一个叫他邬先生的人一定是个天才,这么贴切。

老校长的激赏引起我对邬先生的兴趣。田坪小学是区中心学校,全区的教师常来这里开会,我们很快便认识了。在田坪我们都是外乡人,又都喜欢古典文学,喜欢看书,有共同的兴趣,慢慢就亲近起来。每次来区里开会,他总要到我屋里坐一阵,聊几句,直到开会的钟声响起,才一起去会场。临走时顺手拿一本学生用的空白练习册,两人坐在一起,听烦了,玩个小游戏:他在小本上写一句诗,递给我:朱雀桥边野草花。刘禹锡的《乌衣巷》,我知道,接着写下一句: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旁边没人注意就接着写。有时他写一些比较冷僻的诗词,我接不上,他就让我回去翻书,这样倒也逼着我多读了一些唐宋诗词。

不久,学区决定办一张油印小报,叫《钟声》,一个月一期,让我和邬先生负责。邬先生字写得好,刻钢板自然是他的事。邬先生工作的温塘完小,离田坪二十来里,星期天一早过来,下午把小报刻好印好再回去。有公路,没有汽车,来回四十多里路,全靠两条腿走。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,本来就很清癯的他更是一脸菜色。那年月讲究“全心全意不计报酬”,全部补贴是一顿中饭。饭是薯米饭,菜是老南瓜煮淡干鱼。炊事员是个才从部队转业的小青年,头脑灵活,他把星期天这顿饭跟星期六的晚饭菜一块做了,第二天只要放到蒸笼里蒸一下就行。老南瓜煮淡干鱼,水里巴叽的味道本来就不怎么鲜美,再在大蒸笼里蒸一次,那滋味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。饭就更不要说了,本来就是公共食堂那种双蒸饭技术饭,发霉的干薯米肿胀得有指头粗,严严实实地盖在不多的几粒米饭上头,黒不黒黄不黄的,有时候还有一粒泡发了的老鼠屎赫然躺在薯米中间,灰灰黑黑一坨,连炊事员看着都有点不好意思,邬先生只是笑笑,把筷子倒过来,扒掉那坨污秽,照吃不误。吃完饭还要同我印报。我怕他太晚,让他先走,他不同意。山区的天黑得早,弄完了出来,已是一天暮色。我常常送他一段,看着他慢慢融进暮霭中单薄消瘦的背影,想起前面二十来里漫漫山路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交往多了,对他多了一些了解。他出身贫苦,迫于生计,十来岁报考宪兵学校,本来是想去读一个不要钱的学校,没想到一入校就编入宪兵队,后来就成了历史问题,这个包袱背了半辈子。家里老母年事已高,儿女太小,一家的生活就靠他几十块工资撑持。他告诉我,从温塘到田坪,二十来里路算什么。他家在桑梓,离温塘四十多里。温塘附近有一个煤矿,寒暑假、农忙假回家,要买一担煤炭挑回去。为了省几里路,大路不走走小路。那条山路我走过,有一段叫红岩上,笔陡的山崖,一尺来宽的羊肠小道悬在几丈高的半山腰上,平常空手走过都要出身汗,何况让这个瘦骨嶙峋的文弱书生挑近百斤担子!我向他说出我的担心,他只是笑笑:“习惯了。”他还告诉我,他的字是趴在石板上练出来的。原来,他很小就去新化城里的唤民书局学徒。书局有一台石印机,承印一点简单的书报广告。石印机印东西,先要把要印的文字写在石板上。石板磨得一平如镜,溜光水滑,要在上面写字不容易。老板看邬先生人聪明,字也写得好,就叫他干这个活,空闲时也让他练练字,先学黄自元,后来又学二王,学欧阳询、颜真卿,几年下来,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。

大概是1973年,新化华新瓷厂扩建,要生产出口瓷,四处网罗人才,(http://www.7lizhi.com  友情故事)邬先生被选调,同时选调的还有现在名气很大的工笔画家邹传安。说是全县选调的人才,待遇却与一线工人无异,大车间上班,住集体宿舍,吃三五元钱一个月的伙食。他家在农村,星期天一定回去帮助妻子做些田里土里的工夫。每天上班,总系一条灰不拉叽的长围裙,一副老花眼镜吊在鼻尖上,一手抱着个新烧成的瓷瓶,一手握一支加长的毛笔,聚精会神地在瓷瓶上写字。他用的笔是瓷厂专用的线子笔,笔杆特长,杆头竹节突出,比普通笔重,不好掌握,一般人望而生畏,他用起来却得心应手。当年在石板上写字不容易,经过精心打磨的石板滑不留手,如今在瓷瓶上写字就更难了。瓷瓶上过釉,比石板更滑,更难的是它不是一个平面,要在一个曲度、大小不一的曲面上写出端庄秀美的正楷,需要怎样的功夫、怎样淡定的心境和定力!他终于以书法成名,有书法界权威说:邬惕予的正楷,至少在湖南无出其右者。我想,这样的成就,不正是得益于生活的磨砺吗?命运是公平的,艰难生活的磨砺,苦了他,也造就了他。

1970年代末,我调到出版社做编辑。看到书店里满台满架的字帖,感觉许多写得远不如邬先生。心想,何不也给邬先生出一本呢?《老子道德经》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,五千言,如果请邬先生用正楷写出,再配上白话译文,既是一本字帖,又是一部《老子道德经》的优秀读本,还是一件可供欣赏把玩的漂亮的书法艺术品,一举三得,何乐而不为?但那时候出字帖是有很大难度的,不像现在谁都能出。先征得社里同意后,我便与邬先生商量。他很快回信表示同意,并寄来了试写的样张:不同规格,不同大小,三种十四页,都写在16开的宣纸上。纸可能是平时剩余的边角余料,新旧不一,厚薄不同,有的还泛黄了,但字却写得非常精神。样张拿到选题会上,没一个不说好的。没过几天,我们就请他来长沙写了。

那天傍晚,我们正吃晚饭,邬先生来了,还是那个不修边幅的样子:一身蓝不蓝灰不灰的涤卡中山装,一双好像永远不要擦的旧皮鞋。肩上一根木棍,一头是个帆布包,一头是个编织袋,两只老母鸡从换气的破口处惊惶四顾。大概有些累了,邬先生黧黑的脸上,笑容里明显透着疲惫,看来500多里车程又是在火车走道上将就过来的。我调侃他:“竹杖芒鞋轻胜马。”他一愕,大概想起了在田坪的日子,笑道:“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我们相视大笑。我爱人忙给他打水洗脸,然后坐下来吃饭。餐桌上说起路上的辛苦,他淡淡地说:“习惯了,就是太挤,坐在过道上,妨碍人家走路。”他告诉我,这几年省里办展览,常常请他来写字,都是这样来的。他说得很平静,我却感到非常歉疚: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书法家来长沙,怎么连这个问题也没有想到呢?我批评他不应该带鸡,好麻烦。他笑笑:“乡里人进城看老朋友,没什么好东西,两只鸡,自己屋里喂的,意思而已。”



上一篇:我的记忆:豪哥的故事 下一篇:劝架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7lizhi.com/xinlingjitang/youqinggushi/707.html
本文标题: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——我所认识的邬惕予先生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