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励志网,励志的人都在这里!
微信公号:w7lizhi - 青春励志 - 中小学作文 - 范文大全 - 收藏本站
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: 青春励志网 > 心灵鸡汤 > 成长故事 > 文章内容

清塘戏场上的记忆(2)

作者or编辑: 秩名 发布: www.7lizhi.com 时间: 2013-05-10 阅读:


  
  古井伴我成长,每次我伤心难过的时候,都要和它诉说,它总是用微笑的脸庞和甜美的泉水安慰我、鼓舞我;每当我快乐高兴的时候,它总是静静分享着我的快乐。从我离开村子出来求学那天起,已有八年之多,虽也偶尔回去,却与它再也未曾谋面(因为我家在村北,离得太远)。古井犹在,乡韵仍存,漂泊的我依然恋着乡情、乡风和乡俗,忘不了那些点滴。
  
  因听说去年大兴水利,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,修了蓄水池,享受着自来水的方便,却早把那口白龙井遗忘了。心中猜想白龙井的惨景,不由得又忆起了往事。
  
  清塘电影的历史
  
  前面提到,在我很小的时候是不通电的。没有电影,更别提电视电脑了。
  
  记得我七岁那年,有一些天,父亲常常被叫到村长家开会,每次都是很晚才回来。我很好奇并追问父亲,他说我们村要通电了,正在商量资金、人力、物力的问题。那个时候,村子里的公路也没有通,全是山路小路,电线杆、电线和其他的通电设施,都得人工运输,而父亲那时候正年轻,是必须去参加运输的,提及此事,父亲有些不知所措:一方面,为了将要通电而兴奋;另一方面,他去做运输,家里的好多庄稼就要荒废了。然而,父亲最终还是去了。
  
  过了些日子就开始大干起来。数月之后,电终于通了,家家户户都挂上了葫芦型的白炽灯,我们这些孩子自然就陶醉在“灯火辉煌”的新乡村景象中了。电通了,为了庆祝,村长鲁三舅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台电影机,在全村都通完电这天放电影。
  
  这一天,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来,为的就是观看这“稀世珍宝”,我自然乐得颠颠儿跑去凑热闹。记忆中,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。
  
  在技术人员的调整下,大银幕上很快就出现一些人物,这些人与真实的人无异,我还以为是谁跑进去了呢,细细一看才知道不是。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,忘记了白天做活的疲劳,忘记了休息,甚至连蚊子叮咬在脸上,也无暇顾及,每到精彩之处,便会跟着嘟囔起来,吆喝起来,直至天光放晓,人们才揉揉眼睛,长长的打一声哈欠,慢慢散去。
  
  自那晚以后,鲁三舅家把放映机放在他家牛圈旁边的空地基上,四周围上围墙,墙左侧设一道小门,一个简单的电影院便问世了。每天放映之前,三舅就在小门外收票,一开始票价只是两角、三角,小孩也收一角,许多人为了满足这精神的需求,是不惜几角钱的,那块空地基上的小影院经常爆满。可是后来就加到四角五角了,我们因为不敢和父母要钱,常常对不能看电影而苦恼,便会想些方法进去。有一次,皮蛋和我打算从围墙上翻过去,却被姨妈逮到,呵斥了很久,我们也就不敢再试了。后来因为鲁三舅收票太高,那些片子村人也看腻了,就去得少了。于是三舅决定小孩免票,并且更换了些新片,电影场才又回到了往昔的景象,我们也因此有机会再看电影了。
  
  从此,大家便迷恋上了电影,不管在哪里,电影都是大家的谈资,或田间地头休息聚拢时,或放牧担柴的场合,或串门款白的时候,某个电影的情节,某个影员的相貌气质,都是他们评论的话题,谈兴所致,就会模仿起来。我们也是如此,喜欢模仿影中人物的对白,甚至模仿武侠斗殴,把人分成派系,打斗起来。那时,我,双柱和皮蛋是出了名的小霸王,父母在我们后面没少受气。
  
  电影一度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调,不管是红白事,还是搬迁喜庆,或是孩子满月的庆贺,主人家都会请播放人员来放映一夜的电影,一来彰显热闹,防止冷冷清清,二来也显示主人家的阔气,那时候电影是村子里富贵的象征,哪家嫁姑娘都喜欢放电影。直至二十一世纪初,电视、电话等各种电子产品相继下乡,电影的地位才受到排挤,往日拥挤的电影场才清淡了。虽然电影院仍在,偶尔也播放些大片,但只有少数人去看,往日嫁姑娘看电影也改为给姑娘陪嫁电视电脑了。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,带动着人们富裕起来,却也打乱了往昔温馨的生活。
  
  想起曾为了张电影票被父亲打的情形,我哭得死去活来,那样沮丧,那样苦恼,现觉得可笑啊。如今有了电脑,人们却变得冷淡起来。早看不到那些黑黝黝的脸庞,听不到那些谈笑风生,“宅”了,都变宅了,可有谁还记得电影场上温馨的场面?我想,不记得了,都不记得了。
  
  草屋情怀
  
  我上小学的年代,整个寨子有一百多户人家,而能住砖瓦房的只有村南较富裕的三四家,其余大多都是用金黄的草铺在土坯木梁上的构造,全寨没有一家是平顶房的。站在清塘后的白岩山上放眼望去,眼前的,远处的都是一种颜色,你家的,我家的,全是一种式样。土坯墙,草屋顶,内置一个火塘和一个灶,再加上一盏煤油灯,就构成一个家,清塘人就在这种岁月里轮回,随季节交替,与天地同生。
  
  我家就是这样的一间草屋,从我知事以来就已存在。在我看来,它已是老得要掉牙了,实际上,它的年纪却还很轻,听说是我父亲娶我母亲时才建的——也是他们那时的所有财产了。这倒让我很敬畏老屋了。在大生产的那个年代,是不限定生育的,而且多数人还顺应毛主席的“人多就是力量”的口号,生了很多孩子。奶奶就是一个例子。她生了我父亲他们八个儿子,两个女儿。因为人口众多,物资困乏,而我父亲是奶奶的大儿子,分家时,除了给他两只碗、一口锅和一把锄头外,就什么也没有了,草屋是他们弟兄几个一起努力才建起的。一开始的时候,我家只有一大栋人住的草屋,分三室,左右两侧是卧房,中间为大厅,火塘就建在大厅里,那时候大厅是与客人闲聊款白的地方,也是吃饭的地方。再后来,我上小学的时候,又添设了两间草屋,一间用来圈养牲畜,另一间则是厨房,这样厨房和会客大厅就分离了出来,家里也宽松了很多。
  
  草屋,顾名思义就是用草做屋顶的房子。屋顶横七竖八的梁椽上,铺上一层层的茅草、山草或者是稻草,用竹皮或竹心做成的绳子扎紧,再压上些竹笆片,就做成了草屋的屋顶。这样的房子夏天很干爽,冬天也很温暖。但有些房屋地基低,屋子自然就低了,常常有鸡或猫跑到屋顶,把铺好的草弄乱或者弄稀了,雨天就会漏雨,家里只好用盆或桶接着,一进屋就觉得很不舒服。此外,草屋还有个缺点,就是干草太多,容易引燃,我家的牛圈,还有小学的草屋都曾起过火,原因都是孩子在天干时节放鞭炮引起的,这就让人们慢慢认识到草屋的不足了。

上一篇:梦想点燃满天星 下一篇:此爱不逝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7lizhi.com/xinlingjitang/chengchanggushi/2776.html
本文标题:清塘戏场上的记忆(2)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